小型離子濺射儀通過高能離子轟擊靶材表面,使其原子或分子脫離并沉積在基底上形成薄膜,其技術方法涵蓋設備操作、工藝控制、材料選擇及安全維護等多個方面,具體如下:
一、設備操作流程
開機準備
打開水冷系統,確保冷卻水循環正常。
檢查氣路連接,使用氬氣或氮氣作為工作氣體(黃金靶材可用空氣,其他靶材建議惰性氣體)。
啟動真空泵,將真空室抽至工作真空(通常為2-8Pa),極限真空需低于1Pa。
樣品與靶材安裝
打開真空室,放入樣品臺并調整與靶材的距離(建議20mm左右)。
安裝靶材(如金、鉑、銀等),確保靶材與陰極接觸良好。
參數設置
濺射電流:通過調節針閥或電源控制,范圍通常為10-50mA,精度1mA。
濺射時間:0-600秒可調,精度1秒,根據膜厚需求設定。
加速電壓:固定或可調(1-3kV),電壓越高,熱損傷風險越大。
啟動與監控
點擊啟動按鈕,設備自動運行,實時顯示濺射電流、電壓、真空度等參數。
觀察真空室內輝光放電現象,確保等離子體穩定形成。
結束與取樣
濺射完成后,設備自動破空,待真空室恢復至大氣壓后打開上蓋。
取出樣品,關閉氣路、真空泵和水冷系統,斷開電源。
二、工藝控制要點
真空度調節
真空度越低(壓力越高),離子流越大,濺射速度越快,但原子結晶晶粒較粗,樣品溫升較高。
真空度越高(壓力越低),離子流越小,濺射速度越慢,但膜層致密性更好。
工作距離優化
靶材與樣品距離越近,濺射速度越快,但熱損傷風險增加。
建議初始距離設為20mm,根據效果微調。
熱管理策略
對熱敏樣品(如高分子材料、纖維)采用水冷或帕爾貼冷卻樣品臺。
磁控裝置可偏轉電子軌跡,減少樣品熱損傷(需額外成本)。
三、材料選擇與應用
靶材選擇
金屬:鋁、鉬、鎢、銅、銀、金等,用于導電涂層、電子器件。
半導體:氧化鋅、氮化硅、氧化銦錫等,用于光電子學、太陽能電池。
陶瓷:氧化鋁、氧化鈦、氧化鋯等,用于耐高溫、耐腐蝕涂層。
復合材料:金屬/陶瓷、金屬/半導體等,用于催化劑、傳感器。
氣體選擇
黃金靶材可用空氣作為等離子氣源,其他靶材建議使用氬氣或氮氣。
氣體原子序數越高,動量越大,濺射速度越快,但膜層晶粒較粗。
四、安全與維護規范
安全操作
禁止在真空泵長期極限真空下運行,防止反油污染真空室。
更換靶材時,先旋松屏蔽環和壓環螺絲,避免直接用力拉扯。
若電壓異常,拆下靶材并用細砂紙打磨接觸面。
日常維護
定期清潔真空室,避免雜質影響鍍膜質量。
檢查油霧過濾器,及時更換潤滑油(首次使用需加注)。
校驗真空計和電流表精度,確保參數顯示準確。
五、典型應用場景
微納電子學:制備金屬互連層、半導體薄膜。
光電子學:沉積透明導電氧化物(如ITO)用于顯示屏。
傳感器:在陶瓷基底上濺射金屬電極。
生物醫藥:制備納米顆粒催化劑或藥物載體。